梦见假牙掉了对于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员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专家学者的思总是从“我们应该怎样做”出发,而领导干部的考虑大多是以“我们只能怎样做”为基点。前者比较积极,但可能会脱离实际;后者对实际情况了解更多(尤其在某些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但常常会趋于保守。所以,要提倡领导干部多听专家学者的意见,而且要去听。也就是说不要一听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捂耳朵。因为社会政策最终就是一个政治抉择,需要“决定政策的人们”去下决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以农村低保的发展过程为例,在2004年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后,当时的说法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隔一年,到2005年,“探索”之前加上了“积极”二字;再过一年,到2006年,干脆就说“逐步建立”了,而到了2007年,关键词则改成“今年”。8月份,民政部宣告,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这可以看作高层领导从善如流的力证。
再举一个例子,新农保的“试点”。2009年以前,在、陕西宝鸡、山西太原做试点,设计出了新农保的基本政策框架,那时的“试点”是名副其实的。但是,当高层已经下决心在全国推广新农保以后,还要一试十年,那就有些费解了。尤其是因此而在农村中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为什么被批准参试的县老人就可以得到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直接给付的养老金,而没有被批准的县里同样情况的老人就拿不到。于是“十二五”规划就给出了新的说法,把“试点”的期限缩短了五年,2015年就可以全覆盖了。这也应该算是从善如流了。
当然,专家学者的意见可斟酌的也是有的,譬如推迟退休年龄。记得在一次会上,有位学者以法国为例,说法国决定将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2岁,导致300万法国人上街。但是,法国议会仍然通过了这项议案,总统也签署了相关。这位学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反对无效”,因为推迟退休年龄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
说到世界大势,如果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立场去看,大凡白领阶层希望晚退的居多,而蓝领工人则多数希望早退。以此去考量发达国家的阶层结构,因为他们是中产居多,大约要占70%上下,所以晚退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上街的法国人以蓝领工人和学生为主,前者不愿意晚退,后者则认为晚退政策会加剧失业,但总的来说,他们是少数。
但中国的情况就不同了,从阶层结构看,当今体力劳动者仍然要占大多数,还要加上未能就业的年青人(包括大学生),他们都希望早退(实际上早退已然成风),至少是维持现状;而希望晚退的应该说只是少部分人。所以,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潜在的深层政治震撼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从政治的角度去考量,在这种社会脉络中,柔性延退应该说是个比较恰当的政策。但是要指出的是:柔性退休的政策目标是缓解一些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的问题,但对弥补养老金缺口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领导作决策,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考量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要用心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意见可能比的意见更可贵。是否可以确定这样一个原则,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而没有不同意见反倒是不正常的;因此在没有听到不同意见时,千万不要轻易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