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栗桂莲收徒仪式在迎泽湖畔御花园酒店举行。一时间,“栗桂莲收了9位”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在晋剧界和戏迷中产生了近几年少有的热烈回应,可谓赞叹之声不绝于耳。3月26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栗桂莲收徒仪式在迎泽湖畔御花园酒店举行。一时间,“栗桂莲收了9位”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在晋剧界和戏迷中产生了近几年少有的热烈回应,可谓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有人说:“栗桂莲出身科班,天赋条件优越,基本功扎实,在中青年晋剧演员中成名最早,唱念做打特色鲜明,表演风格自成一派,这么好的演员早该收徒了!否则,由她积累的那些厚重而宝贵的艺术经验等到何时才往下传啊!……”
还有人说:“栗桂莲确实好啊!喜欢晋剧的人,哪个不知。收徒传艺,不单是成名演员个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戏剧界历来被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径之一,广为推崇,栗桂莲是该到了通过收徒传艺对其表演艺术从上给以准确定位和梳理提升的时候了……”
更有人说:“如果建国前后有牛桂英、程玉英、花艳君等老艺术家们为发展晋剧青衣表演艺术撑起了一片蓝天,后来有王爱爱、王万梅、侯玉兰等新一代艺术家为丰富晋剧青衣表演艺术做出新贡献,接下来在众多中青年艺术家中,栗桂莲依靠长期艰苦努力和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的晋剧青衣表演子,称其为新时期‘晋剧青衣第一人’并不为过……”
大家的议论,激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顾不得受身在开会的约束,电话连线栗桂莲,听她本人讲述了收徒前后的一些真实故事及对此事的深度思考。
出生农民家庭的栗桂莲,对自己的发展始终怀着。“我考入戏校后,没出过一分钱生活费,是国家花钱把我培养起来的。在校期间,又得前辈牛桂英校长的悉心和培养。7年学戏,可以说为我初步打下了终身从艺的坚定和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戏校毕业后又有幸分配到三晋第一团―――省晋剧院工作,这里有最好的艺术氛围,尤其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晋剧名家王爱爱、马玉楼、刘汉银、冀萍、田桂兰、王宝钗、温明珍、郑忠贤等同台演出,受到众多艺术家们的提携;当1985年组织上决定准备晋京演出为我专门排演晋剧传统保留剧目《三娘教子》时,程玉英老前辈毫无保留地为我做了全面艺术示范和表演细节上的雕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对我后来顺利摘取“梅花”埋下了伏笔;近30年来,从出演新版《打金枝》中的沈后、《富贵图》中的倪母、《六月雪》中的窦蛾、《桐叶记》中的邑姜和《御碑记》中的穆桂英,到参加演出现代戏《油灯灯开花》、主演移植剧目《大脚皇后》,组织上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展示自己艺术才华和艺术能力的机会;我还曾经获准组建过后晋剧界第一个由民营经济投资扶持,并保留公办管理形式的山西省晋剧院秦嘉集团青年团,亲自出任团长,在激活艺术团体管理机制和推进晋剧事业发展进步方面,得到了社会的厚爱……”电话那头的栗桂莲,不停歇地说着,显然那些曾经给予她帮助的人们深深地藏在她的心底。“我的演艺积淀已经不是‘栗桂莲’本人的艺术财富,而是全社会共同拥有的艺术资源,在我尚还年富力强的时候,有义务、有责任把组织上和众多艺术家们,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和广大观众培养出的‘我’,通过收徒传艺的方式,把我对晋剧艺术的传授给下一代戏剧工作者,使晋剧这一古老而新奇的艺苑奇葩薪火相传、代有人出。”
“收徒传艺,不仅对我继续探索晋剧青衣表演艺术是一个压力,对提升青年演员的表演水平、发展晋剧事业,也是很好的促进”
其实对于收徒,起初栗桂莲并不积极。“上世纪90年代前后,许多观众通过省举办的晋剧卡拉OK大赛广为学唱和传唱为我的《算粮》《陈三两》《出水清莲》等剧目中的段子。也许是受其影响,后来不断有些本院和其他院团的青年演员提出想向我学艺。当时我总觉得还比较年轻,艺术上虽项多,但还略显稚嫩,有许多谋划和设想正在实践,也就放了下来。近几年,面对现代大众艺术和艺术、数字艺术对传统戏剧艺术更为激烈的挑战,看着自己黄金演出档期与日见少的实际情况,如果再求师学艺者的渴望,就是对社会艺术资源的无形浪费,加上多少年来,忙于排戏,奔命演出,也没有静下来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艺术,现在决定收徒传艺,本身就是对我自身艺术的一个很好的扬弃,不仅对我本人继续探索晋剧青衣表演艺术是一个压力,而且对提升青年演员的表演水平,从整体上发展晋剧事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可以试想,如果当初没有牛桂英、程玉英等老艺术家们对我们的传、帮、带,没有王爱爱等新一代艺术家给我们的让出舞台,哪里有我们的成长进步啊!”
这些年晋剧式微,栗桂莲打心眼里着急。她说:“为传承和发展晋剧艺术不得不迈出的这一步迈出了,接下来事情还很多,许多观众多次以不同方式希望我再排一些富有个人表演风格和表演特色的新戏,我已循着这一要求,准备在近期内,抢救挖掘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戏,新排几出反映时代特点的现代戏,并把重点放在表演程式、表演技巧和演唱声腔、演唱风格的革新完善上,从单纯为演戏而“演戏”中脱出,力求从演人、演情、演理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同时,会更加主动地与青年演员一道技艺,互通有无,学教相长,共同进步。”
亲爱的读者和戏迷朋友,听了栗桂莲的叙述,您会是什么看法?您一定会和笔者此时的心情一样,为栗桂莲收徒传艺这一晋剧盛事而高兴吧!
英与栗桂莲年龄相仿,且两人同在一个剧团共事多年。得知栗桂莲要收徒,她立刻找了去,几次三番,倒让栗桂莲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这是平日里情同姐妹的好朋友。但栗桂莲也深知英的为人,她善良朴实不张扬,虽不却爱戏如命,更是个行腔优美、表演细腻的优秀演员。而且英有个最大的特点――善于入戏,这对演员来说相当重要。入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容易动感情,以真情打动观众。晋剧《杀庙》是英的拿手剧目,这些年下来也不知道演过多少场,可是每次上场演到伤心处英总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演一场哭一场,不仅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也让同行们并钦佩。
年轻漂亮的郭梅芸毕业于省戏曲职业学院,这个极富天分的女孩子爱戏爱得痴、学戏学得苦,她的好学与执著不仅为她赢得了观众,同时也打动了栗桂莲。
郭梅芸对戏的痴,在团里很有些名气。只要有机会上台,不论角色好坏戏分多少,她顿时就会像上了发条般十足。每句台词都要细心雕琢,每个细节都会认真揣摩,一招一式、精益求精。待到下了台卸了妆,也顾不上歇歇,就抱着一大摞买来的戏曲碟片一张一张地看,跟着哼唱比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郭梅芸的实力与日俱增。在《走进大戏台》首届四大梆子青年演员擂台赛晋剧专场,她过关斩将、力挫群雄捧得金。但她始终没有放缓前行的步伐,注意博采众长,如今又在山西大学音乐系继续学业。
高红霞,不仅有副好嗓子,唱腔明亮咬字清晰,更有身好功夫―――水袖、跪步,表演起来得心应手,精彩非常。
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扮演的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为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之类,因而表演时动作幅度较小,主要以唱功为主。可高红霞不仅在“唱”上下了功夫,而且在“做”上花了心思。缝缀在袖口上的尺长白绸到了她的胳膊上,或勾、挑,或拨、掸,或甩、抖……水袖舞动得好似波翻浪滚,承载了女子满腹的心思。为这水袖功,高红霞没少吃苦,直把一双胳膊常舞得红肿不堪。此外还可通过跪步表达心情,多少次高红霞的一双膝盖被磨得红肿出血。可她不在乎,只要为戏,付出再多也值!
郝登莲有股子能吃苦的劲头。一年365天要下乡演出300多场,却从不埋怨。对她来说,看着老乡们满足的眼神、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叫好声,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现在的戏曲观众主要集中在。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郝登莲都是在山庄窝铺间东奔西跑,家反倒成了歇脚的客栈。演出条件差,打开随身带的行李卷就是家,吃大灶睡大铺,她从不在意。而且演出任务重,常常装台连夜干,一天要演两场。刚脱下戏服又准备上妆,胳膊抬不起来,嗓子哑了,她也不叫苦,角色大小,她从不挑剔。即使刮风下雨飘雪花,郝登莲也没耽搁一次演出。在她心里,没有什么事比给爱戏的老乡唱戏更重要。
晋中市代表邢千里,不仅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还有一双明亮清澈充满灵气的大眼睛。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读出喜、怒、哀、乐来。因此,对于主要以地方语言演唱的戏曲演员来说,有一双能传情达意的眼睛尤其重要。难怪头一次见面,栗桂莲就打心里喜欢上了这个眼睛亮闪闪的女子。在晋中市,“邢千里迷”可真是不少。每逢她演出,戏迷们总是蜂拥而至,不仅仅是为听那一嗓子,还想看看她那双溜圆的能唱戏的眼睛―――时而上挑、时而斜睨、时而怒目、时而含笑,一个活生生的戏剧人物倾刻间就走到了观众的心里。
老话说“有钱的孩子不学戏,学戏的孩子不容易。”的确,学戏的孩子大多出身贫寒。因此,能得名师指点,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都是件天大的喜事。这喜事就落在了出生在榆次的殷菲菲身上。
“栗桂莲要收我家菲菲为徒了。”得知这个好消息后,菲菲的家人四处奔走相告,不到半天时间,整个村子就沸腾了。乡亲们都替菲菲高兴,“那栗桂莲可是个角儿!”菲菲的母亲更激动得一晚上没合眼。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农家妇女就拉着女儿菲菲从榆次赶第一班车来到太原。见面后,她长时间紧紧握着栗桂莲的手不肯松,最后把女儿的手放在栗桂莲的手中,“孩子交给您,我就放心了……”
今年18岁的杨美蓉,是个个性十足的小姑娘。主攻小旦多年后,她执意改学青衣,试图找到更加准确的发展。
杨美蓉从小学戏,主攻小旦。她扮相漂亮、行腔优美、表演到位,曾荣获过晋中地区戏曲观摩比赛一等。但得知栗桂莲收徒后,小小年纪的杨美蓉却数次求情,执意要拜其为师改学青衣。原来这么多年来,杨美蓉的心里一直很迷茫,虽然在旦角这个行当边学习边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她始终感觉找不到准确的发展方向。这次听到栗桂莲收徒的消息,让杨美蓉突然间找到了一盏指。她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能突破小旦唱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新。
毕业于交城艺术学校的赵秀娟,不属于那种极富天赋的学戏料子,但她却凭着勤奋与刻苦练就了深厚的戏曲功底,并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剧团里的当家青衣。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十年功。”为了能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赵秀娟练起功来从不叫苦叫累。别人练一个小时,她就练两个小时,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即使腰挫了,腿撕裂了,也从没听她吭过一声。数年如一日,赵秀娟每天早不亮就会准时起床喊嗓,有时走在上或者排队打饭时嘴里都在哼着唱段,不时地还会做几个动作。那认真的一招一式与周围的显然有些不搭调,让人忍不住想笑,却又有几分。也许,“角儿”就是从这样的中诞生的。
1985年毕业于汾阳市戏曲学校的张小玲,现如今是汾阳市鼓锋二团的团长。她不仅自己的戏唱得好,而且还带领出一个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剧团。
与其他几位青衣相比,张小玲可谓特点鲜明。她声音洪亮、唱腔,铿锵有力的表演,让观众觉得很是过瘾。在张小玲看来,一个演员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把戏演好。因此对每一场演出,她都认真对待,认认真真地唱认认真真地演,从不因为自己还担负剧团的其他工作而影响唱戏。老百姓也都特别喜欢她,有时就会有老乡说:“给我们再唱上一段,还没听过瘾呢!”即使再累再忙,张小玲总会亮嗓子唱上那么一段。说话利落、办事干脆、演戏实在,不仅为张小玲赢得了观众,也让她的团员们心服口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