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尚斌专栏】陈尚斌:教室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发布时间:2017-11-30 22:58: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家庭教育不能取代学校教育的地方就在于,一间教室几十位同伴长期共处,加上老师,可构成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小小的社会。人是群居动物,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祇。”每一位学生最终都要面对他所处的时代,适应各种,融入不同的人群,然后才能立身、立业。苏霍姆斯基说过,“依我们看,用、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几十人共处一室,便形成一个集体,每个人各有自己的、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自的责任,完成应尽的义务,行使应有的。在与他人的不断互动中学会沟通、理解、包容、合作,分享,从而学会共处。为此要求教室要接纳每一位,有一位被排除在外,都可能导致共处的最终失败。这里要特别提到特殊学生,应该把特殊学生当做在教室里训练共处能力的绝好素材,除非万不得已,教室应该尽量容纳与众不同者,这个容纳度,就是这个集体心胸的宽广度和的高度,也是这间教室乃至教育的温度。

  即在班级管理中学会计划安排、工作部署,学会组织动员、检查落实,更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总结与反思。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定要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事可做,而且不是为自己做事,而是为大家做事。教室里不应该有“隐士”“潜水者”、旁观者、无所事事者。要给每一位学生为集体做事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这里要特别提到,为了应试,不少学生包括成绩很好的学生,都只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对班上的事情漠不关心,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不仅不利于行动能力的增强,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如果这种情况长期不能改变,他们还会越发自利,变得冷漠、、甚至冷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会大量产生。这样的学生越是考上名校,越是占据社会的重要,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这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王阳明先生的“要在事上磨”也正有此意。

  教室虽小,几十个人之间每天都会发生交往,学会就是要在与人的交往中进行。待人要真诚,评价人要客观,帮人做事要认真踏实,要关爱他人、尊重不同意见者,当然要做到这些,自己就要正直诚实地。所以我很赞同此前有提到的“让教室发生故事”这一说法,我们不能让教室变成一潭死水,教室生活不能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要让教室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让学生在这里观察到更多、体验到更多,思考到更多,感更多,从而才能学习到更多、成长得更好。为此我主张教育者要有教室的“故事意识”,适当预设教室的故事蓝本,在教室的故事情节中去塑造学生的品德、人格。

  教室是孕育学生生命的,这个的营造不仅有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美好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感情。进而产生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命的热爱。每个学生亲自参与教室建设,就能形成良好的班风,而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学生就具有了教育的能力,教室也就有了灵魂和生命。它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到达学生未来长久的生命历程,这就形成了真正的文化。

  根据我的经验,教室建设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抓好细节,二是必须建立常规。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4000多个,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