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Reader)。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企业体制和业绩,后进发展理论,经济学比较研究。在Journal of Post-Keynesian Economics,《经济研究》《经济学评论》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 Alternatives to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Studi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s and Late Development,《变革性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制度与结构分析》等多部中英文专著。
摘要: 本文将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分析,与中国经济的特定发展模式联系起来,从中得出两项分析结果。一是在产业发展层面,外商投资确实有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然而这种贡献却是以妨碍生产效率改进为代价的;二是在区域发展层面,以进口替代加资本深化为特征的“上海模式”,在促进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方面,确实优于以出口导向加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广东模式”,只是前一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可持续性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备受金融—债务风险的困扰,国内外一些所塑造的决策导向是单纯地依靠紧缩来消除风险,同时单纯地依靠市场的活力来维持可接受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长期视角看,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其实呈现出“黄金时代模式”的趋势,表现为产出和生产率、消费和投资、就业和工资都是快速增长,在体制上则表现为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趋势能否持续,快速经济增长能否得以维持,甚至于金融—债务风险能否消除,取决于的决策导向,归根究底取决于整体的经济结构动态和社会—体制安排,也就是取决于重塑“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