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声称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的论调甚嚣尘上,在国际舞台上,美一些国家不断渲染这一论调,试图影响全球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对此,我相关部门接连进行严正回应和反驳,指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相关论调充满,完全站不住脚。“中国产能过剩”论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线日,《央视财经评论》推出“产能过剩 老调为何重弹”系列评论,邀请权威机构多位知名学者和财经评论员,剖析相关话题炒作背后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指出,无论从学理还是实践的角度,当前我国在绿色新能源相关的新兴产业都不存在所谓过剩。我国的绿色低碳产能,既与国内的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也是国际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持续增长的结果,新能源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为中国和全世界迈向智慧出行、无人驾驶等更高级的产业形态、生活形态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新兴产业领域绿色低碳类的产品,现在非但不是过剩,而且供给还有短缺。
总台财经评论员杨富江则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动力电池竞争力较强的长三角地区,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细分的32个环节,一个地级市就聚集了31个环节,产业完整度接近97%,而这仅仅是中国绿色产能竞争力的一个缩影。正是完善的产供链体系、不断的科技创新,叠加充分的市场竞争,共同锻造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强劲,只是这种能力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话题的时候,美国追求公平竞争,但自身的做法却完全跟公平不沾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魏亮表示,以美国动辄对他国发起的301调查为例,其实是典型的美国感冒,逼别人吃药的损招,自己落后了,就要打击别人,连它的盟友们也其苦,日本就曾被美国调查24次之多。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用“达则贸易、穷则产能过剩”概括美国这种双标行为:当美国在自己产业很强的时候,就会主张贸易;但当它的产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强调是别人有问题。事实上,美国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补贴自己的时候从不手软,《通胀削减法案》用各种歧视手段提高其他国家产品进入美国的门槛,其实就是毫不掩饰的双标。
“实现贸易平衡”,是美一些国家渲染“产能过剩”论调时经常用到的说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这不过是美方遏制中国发展势头的一个借口,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的产物。这种论调泛滥,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脆弱,这种压力使得一些国家贸易主义抬头的冲动有所增加,这是需要全世界正视的问题。中美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的经济体和贸易体,越是这样的时候,越应该用合作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所谓“产能过剩”的论调,还隐藏着美怎样的产业焦虑?除了话题炒作,美国还用上了哪些手段?中国先进产能的基础有多?世界经济需要怎样的良性竞争与合作?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央视财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