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数据> 文章内容

滞销书数据报布 那些卖不掉的书都去哪儿了?

※发布时间:2018-5-15 17:55:1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开卷发布国内首个滞销书数据报告,本报记者由此展开追踪调查 那些卖不掉的书都去哪儿了?

  《未来简史》《解忧杂货店》《白夜行》,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目当中,这些书总是被摆在最显眼的。但也有不少书接连几个月无人问津,躺在书店或仓库不起眼儿的角落里“黯然神伤”。对于这些充满失落感的滞销图书,开卷信息有限公司近日公布了一组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竟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这也是国内首个滞销书数据报告。

  根据开卷监测系统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图书品种可能要面临报废的命运;每年接近有一半的图书品种只能堆在仓库里落灰。

  该统计还显示,2016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65.75亿册(张、份、盒)、1143.01亿元。这些年销量不足10本的图书,为每年价值千亿码洋的出版业库存,贡献了重要力量。

  《出版人》记者虞洋分析,过去4年间年销售小于5本的图书中,占总品种数量最多的是包括世界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综合类图书,其次是生活休闲类图书,第三是社科类图书,科技类图书是所有图书品种中占比最小的。过去4年间年销售小于10本的图书中,占总品种数量最多的前三名为:综合类图书、语言类图书和文艺类图书。

  虞洋还提到,少儿类图书由于最近两年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品种几乎呈几何指数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数量的滞销书。许多抱着凑热闹心态加入的非少儿社生产了大量滞销的少儿图书。相比之下,科技类图书的表现十分抢眼,无论是年销售小于5的图书品种,还是小于10本的图书品种,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社科和文艺类图书的表现比较稳定。

  为了滞销书的命运,记者来到了第一站——书店,走访了西西弗书店这样的连锁书店,也走访了万圣书园这类书店,还走访了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大型书城。在此过程中,记者不断遭到“婉拒”,较为“伤脑筋”的滞销书,成了销售方不愿触及的“”话题。

  好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相关负责人耐心解答了诸多问题。“对于重点书,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库存、销售的核查,卖得好的多添,销量不佳的自然面临淘汰的。一般6个月销售不好,就会先清退副本。”中关村图书大厦科技文艺部经理孟娜如此说道。此外,也有业内人士透露,网店、实体书店的滞销书,清退时限通常设定为3个月至6个月。

  孟娜还用图书扫码枪进行了演示,只要一扫图书ISBN码,3个月销量、当天销量、本周销量、上周销量等数据全都一目了然。她用扫码枪扫过《岁里春秋》,这本书前几天还卖出过一本,目前处于“安全阶段”。接连扫过的几本文艺书,尽管谈不上畅销,但基本上都保持一定销量。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图书都执行一样的退货标准,对于中关村图书大厦尤其如此。孟娜说:“有保留价值的科技专著,流转速度慢,有可能两年卖不出多少,但我们还是会保留。”她解释,中关村图书大厦周边科研院所、高等学府多,如果这类图书也像其他类别一样进行清退,可能就会造成积压。“这对于书店来说,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越是大众类图书,可替代品种多的,销售周期就越短,所以出这样的书会冒更大的风险。”孟娜说,公版书同样面临滞销的,“所以我们只留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权威版本的图书。”

  好几家书店的负责人都谈及,“不是说滞销书完全不卖了,它们的命运往往一波三折,也有可能重新获得新生。”西西弗书店(来福士店)店长介绍,东直门来福士商圈的读者群定位为白领和小资,经管类、散文杂文类、生活休闲类均为畅销书,然而在另一商圈周围都是大学,读者群多为大学生,畅销书自然会有所不同。“作为连锁书店,图书因此都会呈现一种流动状态。”孟娜也表示,除了诺贝尔文学、茅盾文学等文学热点外,学校学习或者机关团购也会改变滞销书的命运,让其二次配货的道。“其实滞销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更是动态的概念。”

  对待“滞销书”,市场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先从书架上撤下,再进入书店仓库,紧接着运到图书配送中心,其命运从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为此,我们又至第二站——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

  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拥有12万平方米的仓储配送中心,这里成垛成垛堆放的图书,一眼望不到边,场面颇为壮观。配送中心的退货分拣线更是忙碌,从书店退回的书经扫码进入流水线个口,每个口对应一个筐,代表了150家出版社。所有的书在传送带上缓缓移动,经过数字化的分析后,滑落进代表各家出版社的“筐”内。“我们一小时分拣三千册,一天两万册。”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副总经理赵恒说。

  记者注意到,几乎各家出版社都有图书被清退,即便是那些知名大社也未能幸免。其中专业的书目更首当其冲,例如《中国人家庭餐厨设计观》《跳出设计做设计》等等。那些市面上的畅销书会纷纷现身,如董卿主编的《朗读者》、斯蒂芬·金的《先到先得》、王小骞的《独木桥自横》等等。“机器会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通过搜索书目的销售记录进行分类,那些销售情况比较好的就重新入库,销售不好的会分出来直接打包,退回出版社。”赵恒说,因为很多时候,这本书在这个店卖不动,而在其他店可能走势好。

  据赵恒观察分析,滞销书大约有几类,新书出版的品种一年得有十几万种,书店空间有限,只能是留下好卖的、有保留价值的。此外,一些版权到期的书,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出版社要求退的书目,也在其中。对于这些滞销书,最后要打包,并堆放至一个大托盘上,一般一个出版社拥有一个或几个大托盘。这些书会静静地等待着,它们盼着被出版社拉走。

  这是位于通州区的某出版社仓库,占地2万平方米,货架每排长达100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一排共有300多个托盘。工人们每天都很忙碌,他们一边接纳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新生儿”,将其发往各大图书卖场,同时还会接到从各大书店退回来的“弃儿”。充满希望的新书和淘汰的图书,在此,颇具特殊意味。

  一位工人介绍,每天退回来的图书多少不等,这些书经过挑选后,品相好的会继续上,发往各大图书卖场。即便有的书已退回过多次,依然会挣扎着继续上。但实在命运不济,就只好被打入“冷宫”,长久在仓库里呆下去了。“我到这个仓库两年了,我看这一排书也在这里堆了两年了。”这位工人说。

  这排书就堆放在仓库的第二、第三层架子上,灰头土脸,颜色黑黄,看起来很久无人翻动了。堆放的图书中,有大量教辅图书,如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的。也有一些生活类用书,像菜谱、手工制作之类的书。厚厚的灰尘中,还分辨出不少装帧可谓“豪华”的地图。仓库负责人说,一年图书流量至少有几百万册,大约10%的图书最终会化为纸浆。这些图书是否处理掉、何时处理,都由出版社说了算。

  资深出版人王磊透露,“对于出版社而言,每年库存保持一定数量,超过某一年限就会进行报废处理,一般至少都是三五年,有可能更长。”他说,原因在于报废处理涉及资产问题,不处理一直存放的话就可以按定价作为资产,但是如果报废了,价格连几十分之一都不到。“当然,出版社也会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

  仓库中的工人也见过出版社对于残书、滞销书的处理方式,场面相当,“用刀劈,用笔画,用漆喷,这么一处理,书就不能要了,之后就装车运往纸浆厂。”滞销书的命运也到此终结。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