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真实的鬼子兵:从单兵装备了解侵华日军

※发布时间:2016-1-9 10:22: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席康(@抗战直播博主,军事武器爱好者,多家军事特约撰稿人。)

  其实之前我通过微博为大家介绍了很多在抗战期间交战各方使用的武器装备,因为微博只有144个字的限定,很多时候我没有办法把很多的武器装备详细地介绍给大家,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可以面对面地为大家介绍几款具有代表性的侵华日军单兵装备与武器。

  谈到这个话题往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出于我们对日本侵略军的和,感觉只要是日军装备的东西,肯定就是不好的,顶多就能用来一下当时落后的中国。另外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觉得抗战期间、包括二战期间日军的武器装备的常不错的,远远超过了当时中队的整体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超过了盟军的一些装备。认为这也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能够取得一些战果的原因。

  现实中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到底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可能像时下看到的以抗战为题材影视剧作品里面的一样?还是截然不同呢?我们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正式开场之前,我想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二战期间日军武器装备的型号命名方式。看到这段时期的日军武器装备,我们经常看到名字叫做九几式,或者一式二式,这是源自于日本二战期间使用神武年代的表述方式,日本历史上相传在公元前660年有一位神武天皇登基继位,日本就把这年算作了神武的元年,我们只要把公元的年代加660就可以把它为神武。

  打一个比方,比如说1930年就可以为神武的2590年,在这一年装备日军的武器就会取神武的末尾两位,比如说2590的90,称作90式。后面我们还会讲到1938年日军的武器装备,按照这个规律就称作九八式。搞清楚这点,后面介绍的日军武器和装备的名称由来大家就清楚了。

  我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来认识一下日本的单兵装备。

  现代制式钢盔诞生在一战当中,世界上第一款制式钢盔是1915年法军装备的亚德里安式钢盔,这种钢盔刚面世日本就进口用作量研究,花了大约三年时间,在1918年日本在亚德里安钢盔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款具有日本特色钢盔,叫做樱花盔,也因为年代被称为1918型钢盔。

  照片上的樱花盔顶部有一个透气孔,在这个透气孔周围焊接着樱花瓣形状的铁片,因此就称作樱花盔。侵华日军在“九·一八事变”还有“一·二八事变”的时候,尤其是当时参战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大量都是佩戴这种樱花钢盔。有了樱花钢盔的经验,再加上前线作战部队反馈的一些意见,日本最终在1930年自主研发出一种钢盔,即90式钢盔,这款钢盔可以说是广泛装备了侵华日军,被用于各个战场,已经成为了我们对侵华日军日本鬼子一个深刻的印象。这种90式钢盔采用的材料是碳素钢,重量大概在一公斤左右,设计目的主要是为防止炮弹弹片,所以硬度很高,但相对而言韧性不足,因此当90式钢盔受到子弹直接射击的时候,防护性并不好。

  这张照片是日本陆军装备的90式钢盔,最中间有一个五角星,下面这款是日本海军装备的90式钢盔,正中间是有船锚的标记。看到这个五角星有的朋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日本鬼子也要用五角星呢?其实我们这个熟悉的五角星源自于欧洲的五芒星,在罗马当中代表的是战神马尔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都用五芒星来代表军队的标记。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全面向学习。早在明治12年,就是1879年开始,在日本陆军的军帽上就已经出现了五芒星。回到90式钢盔,其实这款钢盔可以说对于我们中国的武器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战结束之后大量留在中国的90式钢盔被国共双方采用,并且被用于解放战争,解放后海峡两岸的中人都开始改为佩戴美式钢盔或者苏式钢盔了,但是中人发现一点,他们在佩戴美式和苏式钢盔比较日本90式钢盔,发现还是90式钢盔戴着舒服。这是因为钢盔在研制的时候很重要的在于盔形和重心。

  我们知道欧洲人的头形从顶部投影面积位看下来横截面是椭圆形,所以不论是美式还是苏式钢盔,他们在设计时都是参考欧洲人头形设计的。东亚人的头形顶部投影面积横截面是圆形,日本90式钢盔,恰恰是适合东亚人的头形,所以我们中国人戴起来会觉得非常舒服。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解放军仍然在使用这种钢盔。在1960年代,解放军后勤部开始为解放军研制第一款制式钢盔,这款钢盔几经修改,直到1970年代末定型,被称为GK80型钢盔。当我们看一些反映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中越边境冲突的一些历史照片,或者是以此为背景的题材作品时,会看到解放军的佩戴的正是GK80型钢盔。

  比较一下GK80型钢盔跟90型钢盔的,我们会发现两者的盔形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对抗战前日军钢盔的发展做一个小小总结,其实是走过从进口到少量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抗战之前日军大量武器装备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再下来我们看看日军戴的军帽。

  在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会看到日子鬼子有的时候戴着,有的时候戴着便帽,后面还有一个帘儿,这其实是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装备的日军军帽。前一种军帽叫做昭五式军帽,这款军帽是在日本昭和五年,也就是1930年装备日军的。这款军帽是源自于上一个版本,四五式,相比之前这款,昭五式做工材料大幅精简,而且军帽的形状受到同一时期受陆军军帽的影响。

  1938年开始,侵华战场上的日军换装了军帽,日军的称法叫做98式略帽,我们仔细看这个帽子的结构会发现非常简单,只需要左右上三片,还有一个帽舌就可以缝制出一个。90式略帽相比昭五式有很多的优点。做工更简单,材料更节省,而且佩戴的舒适型也更好,还更透气。而且它还有一个昭五式军帽不具备的一个优点,它是可以直接佩戴刚才介绍的90式钢盔,以改进士兵佩戴的舒适性。

  有时候我们看照片发现,日军把90式略帽帽舌朝后,反过来戴在90式钢盔里面,这是为了防止98式帽沿遮挡住视线,也是为了防止钢盔的边缘擦伤脖子的后处。我们熟悉的日军佩戴98式略帽必然后面有一个帘儿,走起来还煽乎煽乎的,其实这个帘儿的正式称法叫做帽垂或者垂布,是用来防止日晒和蚊盯虫咬的,有户外运用经验的朋友会有感受,在大太阳的暴晒下,我们的脖子后部是最容易晒伤的,这种帽垂在防止日晒方面非常有效。

  有种看法认为,日军的帽垂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是受了同一个时代欧洲殖民地军队的影响。比如说当时在法国的外籍兵团的圆筒帽后面就有类似的帽垂,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早在15世纪,日本最底层的步兵叫做足轻,那些足轻戴着像斗篷一样的帽子就已经出现帽垂了,这其实是日军的一种传统。

  近代来看,1899年侵占我国的日军就已经开始把帽垂为标准配置,侵华战场上,1938年起日本陆军部颁发了条令,命令在夏季和热带作战的士兵,必须把帽垂作为他们的标准配备,由此帽垂出现了配发和私人定做。

  这张照片的帽垂是比较讲究的,可能是日本高级军官定制的,有黄铜做的卡口,可以直接装在帽垂上,也很方便取下来。下面这种帽垂很简单,直接用针线缝在98式略帽。98式略帽除了日本的陆军装备,日本海军跟本土防卫部队从1939年开始,也换装了98式略帽。

  到1940年日本颁布了一个条例,强制日本所有的老百姓要穿国民服,98式略帽是一个国民服重要的组成部分。上到官员,下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开始戴98式略帽。侵华战场上从918事变、128事变、77事变、淞沪抗战,再到南京大开始,侵华日军头戴的都是昭五式大毡帽。1938年起,日军开始改为佩戴98式略帽。

  我们再看看日军身上穿的军服。

  同样是在抗战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会看到日本鬼子穿的衣服也是五花八门的。有时候是立领,有时候是翻领,有的时候有一个肩章,有的时候有一个领章,有的时候胸前还有一个什么章。其实,跟我们介绍的军帽一样,也是在两个不同时期日军装备的军服,也分昭五和九八两款。

  昭五式军服和昭五式军帽一样,在1930年装备日军,也受到同一个时期陆军军服的影响,颜色采用和德军军服一样的深茶褐色。昭五式军服是日本陆军历史上最后一款立领军服,立领有一种领章,这种领章是用来表示不同的兵种,日本的称法叫做兵科章,章有不同的颜色,红颜色代表步兵,黄颜色代表炮兵,绿颜色代表医护兵,黑色代表宪兵,等等。

  昭五式军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大大的肩章,是为了表示军衔的。在中国战场上,昭五式军服在使用时出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肩章造成的。对于普通的日本士兵包括士官还有下级军官来讲,经常需要佩戴大量的装备,背带正好是勒在肩章的,时间长了就磨损了。相对于高级军官来讲这还是一个小麻烦。因为昭五式军服的肩章给日本高级军官照成的是要命的大问题。这个肩章面积非常大,日本当时的高级军衔章底色是金的,所以离老远一眼就能看见。

  当时中国战场上的士兵就靠肩章确定哪个日军是高级军官并优先射击。除此之外,昭五式需要经常需要把领子扣起来,对于日军士兵来说在战场上做摸爬滚打做动作时非常不舒服。针对昭五式军服出的缺点,1938年起侵华战场上的日军改为穿98式军服。我们可以看到,98式军服与昭五式军服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了翻领,领子可以结开,穿着舒适性提高。领子上的领章不再是兵科章,而是表示军衔的军衔领章。面积比原来昭五式的军衔肩章明显缩小,这样就可以避免高级军官被被发现,成为优先射击目标。

  除此之外,颜色上与昭五式有不同,更加偏绿颜色,那讲到这里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98式军服的领章是用来表示军衔不像昭五式表示兵种,那兵种该怎样表示呢?其实早期98式军服,胸前是有一个胸章,像一个大写英文字母M,日本叫做山形兵课章,这个跟昭五式领子上兵科章是一样的道理,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兵种。

  但是到了中期和后期的98式军服就把胸前的山形兵科章取消了,从那时起,单从军服上很难区分出日军的兵种,侵华战场上,日军从918事变到128事变到77事变再到淞沪抗战,到南京大,都是以昭五式军帽和军服的形象出现。到了1938年以后,开始改戴98式略帽,穿98式军服了。

  无论是哪一款军装和军服都已经成为我们中国目中对日本侵略者一个根深蒂固的形象。

  从日军昭五式军帽军服过度到98式军帽军服当中我们会发现日军换装的原则,就是追求成本更加低廉,穿着更加舒适,及时改进在战场上出的问题。

  再下来我们看脚上穿的。

  提到抗战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叫“日寇铁蹄”,其实这个词非常形象。整个抗战期间,日军穿的都是这种昭五式军鞋,这种军鞋为了防滑、耐穿,鞋底有39颗铁钉,日军穿着这种鞋走起来踢踏作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铁蹄”。

  随着战争形势对日本越来越紧张,材料越来越匮乏,昭五式军鞋鞋面材料从上等牛皮改为猪皮,鞋底也开始改用橡胶底,甚至鞋底的铁钉数量也从最早的39颗减少到26颗,甚至最少还有23颗的版本。我们看右上角照片上穿着昭五式军鞋的日军,按照我们刚才介绍的军服和军帽,可以看出左面四个日军装的是98式军服,右边一个日军穿的是昭五式军服。我们再仔细看,右边的日军的胸前别了一个布条,这是当时日军预备役部队典型的着装方式,布条写着他的姓名。

  从照片上可以判断,右边这个日军是刚刚从后方派到前线的预备役士兵,左边四位是在一线的作战部队。从军服的换装速度上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换装是优先考虑一线作战部分,预备役是靠后的。其实我们从昭五式军鞋和材料的改变可以体会出,军国主义的日本在侵略战争当中一步步穷途末的困境。

  接下来我们看一种不起眼的、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装备,军锹。

  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大部分都是装备着这种98式步兵锹,结构主要是由钢制的锹体和木质的手柄,锹体厚度大概在2毫米左右,携带时可以分开,使用的时候再把它组装起来,组装起来总体的长度74厘米,重量1.2公斤。

  我们来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位日军似乎非常惬意,他仰面朝天在战场上睡着,脸上还有步兵锹遮挡着。但如果仔细看一下放大的98式步兵锹的照片会发现,正中间有两个小孔,在场的各位朋友,能不能猜一下这个小孔的做法是什么?有没有能说一下?

  有观众答:观察。

  席康:说得非常正确,这两个小孔不是随便开的,是按照我们两眼的瞳孔的孔距开的,是用来让日军头伸出工事观察战场的情况,为面部提供一定的遮挡和防护。所以照片上的日军并不是在睡觉,此时此刻他执行的是对空警戒任务,他可能正在观察口密切注视着天空中中国空军飞机的动向,用步兵锹可以防止阳光刺眼,除此之外98式步兵锹的两边还开有刃儿,非常锋利,在近距离搏斗时还可以砍人。在过河的时候也用步兵锹作为船桨。

  在一把小小的步兵锹上,我们可以看出军国主义的日本为了发动战争做了多么周密的准备,让一个步兵锹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战场上的需要,做了最严密的设计。

  我们再看看日军装备的一款药物。

  这个日文片假字发音比较接近于“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米号剂”。

  我们知道在抗战期间,包括整个二战期间,日本素来是以擅长夜战而著称的。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在夜间发动偷袭作战的日军,成为了盟军士兵的。这主要是因为日军注重夜战的训练,也有善于夜战的传统。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制药公司在战前为日军研发了“米号剂”。

  这是一款用来提升人眼在夜间视力的药剂,外面有糖衣,里面主要成分是鱼肝油、维生素A,维生素A的控制剂和一些磷酸钙,人如果服用了这种药物,在夜间视力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当时米号剂是装在小玻璃瓶里,每瓶有45粒,刚好够5名日军一天服用的剂量。当时日军步兵的作战手册里,参加夜战的士兵提前一天开始服用米号剂。在还没有发明夜视器材的当时,服用了米号剂的士兵在夜战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再下来我们为大家介绍开始一些武器了。

  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可能很少有能够把日军武器型号名称牢记于心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三八大盖儿”,毫不夸张地讲,全中国的男女老少对于“三八大盖儿”这个名词的知晓度之高,恐怕是抗战乃至整个二战期间没有其他武器可以相比拟的。

  “三八大盖儿”其实是中民对于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军长期使用的三八式步枪起的一个绰号,这款三八式步枪是在1905年也就是明治38年,由日本枪械设计师南部明麟次郎,在之前一位设计师友板成章设计的明治30年步枪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我们中国沙尘环严重的情况改进形而成的。

  这款步枪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在枪机上方装了一个大大的、倒U形的、可以拆卸的防尘盖,一旦装上,可以随着枪机一起前后运动,可以防止杂物进入枪膛。同时这个防尘盖上还刻有“三八式”三个字。

  中民结合这两点给这支枪起了一个绰号叫做“三八大盖”,盖子的盖,因为北方的儿话音很重,就读成“三八大盖儿”了。可以说“三八大盖儿”集中体现了当时日本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算得上一款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品质优良、技能出色的步枪。解放军第3野战军总后勤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针对三八式步枪的优点做过如下总结。

  第一,这款步枪采用的钢性材料非常得好,如果保养得好可以累计发射一万发子弹。这在当时的年代常了不起的。

  第二,这款步枪从准星到标尺的整个瞄准基线非常长,即便是射手没有经过长期训练,也可以通过这个长长的瞄准基线来纠正瞄准偏差,从而大幅度提升射击准确度。

  第三,它发射的是6.5毫米小口径的友板式步枪弹,这种子弹的后坐力非常小,很适合我们东方人的体格。

  第四,枪管的长度很长,子弹初速比较高,射程也比当时同类步枪远一些。

  第五,防尘盖在黄土高原作战时防尘效果非常好。

  最后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全枪长度非常长,如果再装上标配的明治30年式刺刀,整体长度达到1.7米,在拼刺刀时有距离上的优势。

  此外,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还发现了三八式步枪一个的优点,就是在夜间枪口发射焰很小,这样在夜间很难发现射击的日军。

  说了这么一大堆“三八大盖儿”的优点,那它有没有有没有缺点呢?

  其实,缺点很明显,就是子弹,6.5毫米友板式步枪弹是当时国际主流步枪当中最小的,所以威力和杀伤力略显不足。因此日军从1937年开始用7.7毫米九七式步枪替换了三八式步枪,但是在我们侵华战场上,除了占领东北的关东军换装九七式步枪以外,绝大部分的侵华日军直到战败投降,手里拿的还是三八大盖儿。

  抗战结束以后国共双方都缴获了大量的三八大盖儿,并且用于解放战争,军队为了使用子弹方便,还把三八大盖儿的枪管和枪膛扩径,以便发射标配的7.92毫米子弹。解放军拿三八大盖儿打遍了解放战争,解放了全中国,后来志愿军还把相当数量的三八大盖儿带上了朝鲜战场。直到1970年代,我国有些民兵预备役部队,仍在使用三八大盖儿。

  这支枪可以说取自于强敌之手,又为我所用,在中民手中使用的时间之长,分布的范围之广,取得的战果之众恐怕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我们中国人对于三八大盖儿的感情可以说是既复杂又沉重,在日本侵略者手中,三八大盖儿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工具,沾满了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们中国,我们民族的标识。

  同样是这支步枪,缴获后在抗战军民手中,又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摆脱奴隶,侵略,追求,赢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我们讲完三八枪之后有的朋友会问,抗战中还有没有跟这个一样出名的武器?答案这是肯定的,那就是“歪把子”轻机枪。“歪把子”提起来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歪把子”是我们中民给予抗战期间日军广泛装备的大正11年式轻机枪起的绰号,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丰富多彩,“歪把子”这个词既体现出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厌恶与,同时还把这部轻机枪重要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来了。

  大正11年式轻机枪采用类似步枪的枪托,因为准心和瞄准基线都在枪身的右侧,为了避免射手瞄准时脸部过于向右歪,所以有意识地把这个枪托设计成向右侧外部弯曲,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向右的“歪把子”。“歪把子”其实是1922年,也就是大正11年,由日本铳器制造所为日本陆军研制生产日军装备的第一款轻机枪。轻机枪这种武器是诞生在一次大战,1922年距离一战结束不过只有四年,我们可以看出抗战前日军武器的研发是紧跟时代的潮流。

  当我们提到“歪把子”,往往是先想到了它一大堆的毛病。

  首先第一个是这款轻机枪的结构非常得复杂,不便于在战争的时候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第二个是装弹的过程很繁琐也很慢,还需要边上有一个副射手替他装子弹,第三个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使用的子弹是跟刚才我们介绍的三八式一样6.5毫米子弹,威力比较小。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枪膛很容易进去灰尘造成子弹卡壳,所以要经常给子弹刷润滑油。最后一个缺点就是枪的重心偏向枪身的左侧,所以无论是射手握着它射击还是扛着它行军的时候,枪会向左歪,会让射手感觉很不舒服。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加以分析,会发现全部由于一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全枪结构很复杂,最复杂的部分就出在漏斗式的供弹装置上。装弹过程繁琐,这其实也是因为漏斗式供弹设计造成的。第三个是发射子弹的危力很小,这个漏斗式供弹装置就是设计成发射6.5毫米子弹的。说它容易进去灰尘,大家一看照片就知道了。漏斗式供弹装置直接连着枪膛,这么大的开口很容易脏东西进去。重心偏左也是因为供弹装置就在枪身的左侧。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述说的这些缺点,都是由于漏斗式供弹装置造成的。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了,我们刚才介绍了那么多日军武器装备药物设计都非常巧妙,为什么偏偏“歪把子”轻机枪漏斗式供弹装置设计就这么挫呢?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刚才说“歪把子”轻机枪是日本陆军装备的第一款步枪,所以日本陆军部研发的时候就下了非常严格命令。不但需要发射跟三八式步枪一样的子弹,还要使用和三八式步枪一模一样五发装在一起的金属弹夹。当时日本的兵工厂出产子弹的,每五发子弹都会装在弹夹上,然后再装进弹药箱里的,这样日本的步枪手可以直接取出来之后装填进步枪弹仓,效率非常高。

  当时很多抗战的老兵回忆,在战场上缴获日军的弹药箱打开来一看都是整整齐齐一排一排五发的弹夹,很少有散装的一粒粒的子弹。这个“歪把子”的漏斗式供弹装置正好是设计成可以横过来装入六排这种五发金属弹夹。装完后把的压弹盖往下一按会向下提供一个压力,最下面一排的五发子弹进入枪膛射击完以后,金属弹架会从从漏斗式供弹装置下面的缝隙掉下去,压杆的压力使得一排弹夹再进入枪膛射击,打完之后金属弹夹再掉下去,依此类推,直到六排弹夹打完为止,就这样实现了可以和三八式步枪使用一模一样的子弹和一模一样的金属弹夹。

  有的朋友可能还是不理解,费了这么大劲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打个比方,一场激烈的战斗当中,一箱弹药搬到了前线,打开之后日军的步枪手和轻机枪手可以直接装进自己的步枪与轻机枪里发射。二战期间很多国家的军队的步兵班里还特意编制了一名弹药手,是专门负责抗轻机枪弹药的。

  但如果装备了“歪靶子”,理论上就不再需要弹药手了,因为每一位步枪手都是它的弹药手。当“歪靶子”子弹不足的时候,每一位步枪手还可以把身上多余的弹夹集中起来,供“歪把子”维持它的火力,如果“歪把子”出了故障或者被了,多余的弹夹可以分散给步枪手用来发射,非常得精打细算。

  我们现在就明白了漏斗式供弹装置给“歪把子”带来的好处,如果跟我们刚才说的缺点一比较,真是应了一个词“得不偿失”。毕竟衡量一挺轻机枪最重要的指标,莫过于它在战场上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偏偏从这两点来考核“歪把子”枪,都是不合格的。

  我们的抗战军民在常年的斗争当中总结出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对抗“歪把子”的方法,主要就是靠听。因为“歪把子”发射6.5毫米步枪子弹声音非常响,射速又特别得慢,是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声音。在一场激烈的战争当中,即便是混杂在在步枪、、重机枪的发射声,以及炮弹、手留弹爆炸声当中,还是能够一下子把“歪把子”的声音听出来。

  对于日军来讲这常不利的,第一了轻机枪的。第二,按照当时日军的编制,每个步兵班装备一挺“歪把子”轻机枪,当你如果听出来有几挺“歪把子”在射击,你就可以推算出正在做战日军的规模。当时中队的做法就是在战场上数着“歪把子”打完30响,趁它在装弹时,还不等装完,就朝着它的方向甩出一排手留弹,或者用非常密集的子弹朝那个方向射击,这个办法很有效,不是把射手打伤,就是把“歪把子”给了。

  在八年抗战当中,中民缴获并使用了大量“歪把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战之前我们中国仿制过“歪把子”轻机枪。

  早在1924年,东北军东三省兵工厂后来改名为沈阳兵工厂,就已经开始少量仿造“歪把子”轻机枪,那时距离“歪把子”问世不过只有两年,当时给它命名的型号叫辽造13年式,因为当年是13年。到了1928年的时候,沈阳兵工厂开始大批量仿造“歪把子”,型号改叫辽造17年式,因为那年是17年。

  所以有一些日军将领写战争回忆录,描写抗战初期作战时,比如像南京战时,他们很惊讶地发现战场上的中队也在使用大正11年式轻机枪。令他们更加疑惑不解的是,发现中队使用的大正11年式轻机枪刻有17年时的字样,其实他们看到的正是辽造17年式。

  现如今我们还可以在博物馆里面看到“歪把子”的身影。我本人就曾经在的军事博物馆里面看到“歪把子”轻机枪,在通州的民兵武器陈列馆还很有幸里面抱起过一挺“歪把子”轻机枪。当时我接触到这支枪的时候有种感觉,仿佛被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某种程度上讲,其实保存良好的“歪把子”轻机枪,也可以被视作,是日本侵略我们中国的累累。

  再讲讲大家很少知道的两种装备。一种被日军称为营中靴。

  我们在少见的历史照片上看到日军穿着这种大脚趾分开的便鞋,当时中民把它叫做忍者鞋,其实这是供日军在非作战非行军状态时穿的一种便鞋,鞋底采用的是橡胶底,有防滑底纹,鞋面用的是帆布材料,所以穿着很舒适,而且还可以折叠起来,很方便携带。

  在侵华战场上,日军很狡猾,有时候在夜战,特别是爬城墙的时候,为了减轻脚步声增加隐蔽性,会脱下刚才介绍的昭五式军鞋,换上营中靴。这种鞋还有一种日文名字叫做地下足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日军搭乘运输舰的时候,他们为了防止在甲板上滑倒,也会穿这种营中靴。

  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军粮精。

  也被日军称为热量食,其实是一种日本陆军标配的野战便携式标准口粮。主要材料是采用奶粉、酵母、麦芽糖而成,这种高热量高营养的便携式口粮,有点像我们的压缩饼干。军粮精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一号军粮精是做成块状,里面除了刚才说的材料还会加点椰子油、可可粉,每块的重量大概是8克,一天只要吃10块就可以了。

  还有三号军粮精,里面除了主材以外还会加可可粉、抹茶粉和咖啡因,每块重量大概在10克,到了1938年的时候,日军就把军粮精全面升级做成一种元气食,做成像药丸一样的颗粒状,每粒大约有3颗。一顿饭只要吃上10粒就可以了。日军有时候在紧张的作战当中来不及做饭,或者是飞行员在长途飞行当中,常常用军粮精或者元气石食来充饥。

  因为时间的关系的我们今天对于侵华日军装备的装具和武器的介绍就暂时告一段落。其实从我今天介绍的这几款侵华日军的装具和武器当中大家也不难看出一个规律,就是日军在研发的时候,其实是遵循了少量进口到改进到量产自主研发的过程,同时他在做改进的时候也是遵循了降低成本,追求舒适性,解决战场上问题的原则。但是与此同时在我们心中不由地升起一种感慨。

  70年前,侵略我们的日本鬼子,可以说是做了周密准备的,力求他们的装备做到非常精良。我们的前辈们,那些抗战军民们,长年跟日本鬼子的斗争是多么的艰苦卓绝,我们伟大抗战最后的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