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457.32亿元,同比增长21.01%。保险业资产总量16.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9%。
具体看,保险市场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业务增长稳中趋缓,风险保障金额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但增速放缓,同比下降11.17个百分点。二是行业回归本源,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从人身险业务结构看,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49.38%,较去年底上升13.18个百分点;万能险18.37%,下降18.48个百分点;分红险30.64%,上升6.88个百分点。三是资金运用配置更趋合理,投资收益稳步增长。前三季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46471.73亿元,较年初增长9.38%。其中,银行存款与债券合计余额71382.78亿元,占比48.73%,较年初下降1.97个百分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831.91亿元,占比12.86%,下降0.42个百分点。资金运用收益5814.31亿元,同比增长20.41%。其中,债券收益1539.76亿元,增长7.30%。四是保险科技广泛应用,互联网保险公司业务快速发展。五是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保险服务能力。保险业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保监会“1+4”系列文件引导下,突出主业、做精专业,拓宽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积极提升保险服务能力。
保监会指出,前三季度保监会“保险业姓保”“监管姓监”,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三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推进“1+4”系列文件落地,确保了市场公平和行业稳定。
当前,在保费收入依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的背后,保险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各财产险公司和第三方平台陆续下架违规车险产品,部分公司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加强费用管控,费用率环比下降;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明显下降,实现了结构性“瘦身”;激进投资得到有效遏制,保险资金在上半年未发生非举牌、境外收购等激进投资行为
保险业的平稳发展,离不开监管的“紧箍咒”。三季度,保险监管持续发出趋严信号,针对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监管正逐渐从柔性引导转向刚性约束,即建立和完善“三维度”监管体系。
保监会副梁涛此前强调,第一维度是治理架构,以“责任到人”为导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董监高”市场约束,建立履职监督评价体系,加强股东股权监管,穿透股权、穿透投资,规范股权质押行为。
第二维度是治理机制,包括授权体系和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理、内控和合规管理机制,关联交易审查机制,内审和问责机制。要完善风险源头防范机制,严格章程制定和修改审批,增强监管检查的专业性、穿透性,改进公司治理监管评价规则,加强公司治理量化评级和分类监管,强化关联交易监管,随机选择、穿透抽查关联交易。
第三维度是透明度和报告体系,包括信息披露和质询制度。要加大公开质询力度,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信息披露强度。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被下发监管函的16家公司主要问题集中在公司章程与“三会一层”运作、内控与合规管理、关联交易管理以及股东股权等方面。其中,董事会运作不规范、关联交易管理不合规、内控审计管理弱化、薪酬考核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保监会称,这是保监会首次对涉及关联交易的市场行为直接采取监管措施,关联交易监管正从以制度建设为主,转变到制度建设与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阶段。
据悉,监管函中明确要求相关公司接到监管函后立即实施整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限期向保监会报送整改报告。同时要求公司以此次评估和整改为契机,全面查找公司治理问题,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有效防范风险。
三季度以来,保监会陆续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信披管理、股权管理、险资运用内部控制等监管征求意见稿。险企人士称,从这些征求意见稿看,监管更加倾向于防控风险,进一步规范股权投资行为;更加着重强调防范资金运用、流动性等重点风险;更加明确多层产品嵌套、违规关联交易等监管红线月底,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总额约为2.1万亿元,其中包括1.34万亿元直接投资。截至2016年年底,长期股权投资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不到10%,但是收益占比超过了20%。可见,股权投资对险资运用有较强的吸引力,股权投资资金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虽然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至今尚未出现大的风险事件,但监管部门已注意到部分保险机构存在“短钱长配”的现象,有些公司投资盲目、冲动的现象较为明显。保监会此次细化险资股权投资的内控,是对当前保险业资金流向的一次及时“警示”。
据了解,保监会还将下发第三批公司治理监管函,对部分存在股权违规问题的公司,将实施违规股权强制退出等行政监管措施,并将相关中介机构列入。
此外,保监会将继续强化各保险公司治理规则制度遵循合规性、有效性、严肃性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涉及关联交易的各类市场行为的直接监管,强化监管措施和问责力度,将日常监测、违规记录等与分类监管评价、公司治理评级相挂钩,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监管刚性约束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