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数据> 文章内容

从重要经济数据 看未来投资方向

※发布时间:2021-1-28 15:19: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受疫情冲击,中国一季度P出现了6.8%的负增长,这是最近十几年非常罕见的情况。不过,这也在市场的预期之中,本周前几天就是在等“靴子”落地,毕竟负6.8%的增长已经成为过去,而为了全年P实现正增长,二三四季度各种刺激政策必然会发力,市场预期也会从悲观平稳。

  首先,判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是短暂的,这不仅仅是中国,全球也是如此。IMF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对2020年悲观,但对2021年比较乐观。美国、欧元区和日本都是今年P负增长3-5%之间,但到了明年都是正3-5%之间,要知道像日本和欧元区出现3%以上的增速常罕见的。对于中国的预期今年是1.2%,明年则高达9.2%,这个增长的加速度非常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期,疫情影响的并不是需求,而是生产的短暂停滞,需求依旧在。

  因此,在加大经济刺激力度的背景下,下半年到明年全球经济都会在产业、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加速增长。中国因为疫情防控有力,3月经济数据已经出现了拐点,美国作为目前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也在着手恢复经济,随着未来特效药和疫苗的问世,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会逐步淡化。

  其次,我们仔细分析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不难发现一些亮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得出的判断是农业受影响较小,工业因为两个月左右的停工停产影响较大,服务业则出现了分化,下降幅度比工业还小一点,这也印证了前面说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出现大的滑坡,而仅仅是生产环节出现了短暂的“停摆”。而即便是在工业制造业中,也不乏亮点,基础原材料和新产品生产因为抗疫防护需求而出现了增长,部分科技含量高的自动售货机、售票机、、集成电、城市轨道车辆、电池产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基本复工的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这说明什么?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受疫情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从某种角度看反而是一种促进,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加速优化。

  第三,我们看一度被认为受冲击最大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旅游等受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却出现了增长。即便是受影响比较大的服务业商务活动3月份也出现了回升,比上月回升21.7个百分点。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虽然传统餐饮旅游等受冲击较大,但新业态的商业领域反而受益,比如线上教育娱乐、在线办公、电商、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等,增长非常迅速。全球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虽然疫情让大家都“宅在家”,但各种“宅经济”如火如荼,美国股市2008年以来最凌厉的下跌,但却创出了历史新高,原因就是其线上商业和云计算业务大幅放量,与此类似的还有在线办公的和在线娱乐的,都创出了新高,新旧经济业态的转变正变得越来越快。

  从预期的角度看,一季度P负增长已成定局,但是不是未来几个季度都会继续负增长呢?显然未必。从数据看,3月的很多数据其实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比如先行指标的PMI数据,已经达到52%,复工复产正在加速;比如进出口数据,3月份进出口降幅比1-2月份收窄8.7个百分点, 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10307亿元,增长了3.1%;再看社零数据,3月份虽然下降了15.8%,但降幅已经比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而且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了5.9%,比1-2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占社零总额的比重为23.6%,比1-2月份提高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表明,只要社会生活生产逐步恢复正常,需求就会体现出来,3月的各种数据基本都出现了向上的拐点。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炒预期,因此一季度P一出,A股还是出现了上涨,这是“利空出尽”的一种预期。如果中国经济今年要完成经济目标任务,那二三四季度就必须发力。怎么发力?必然是产业、货币、财税政策共同发力。在这种利好预期下,资本市场肯定会提前反应。本周虽然A股表现不如人意,但北上资金却在持续流入,总还是有眼光长远的。

  从进攻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景气度高,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需求,也有自主可控进口替代需求,工信部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测你前世死因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通信业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抓好重点外资项目的落地。

  从防守的角度看,受冲击最大的旅游餐饮等行业和能拉动P的基建行业势必会受到政策面极大的关注。这里也有一个先行数据,那就是3月的挖掘机销售数据创了历史新高,大基建先行挖掘机肯定最先受益,2008年时也是如此。从杜绝重复建设和拉动经济要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角度看,高铁、城市轨交、核电、智能电网、大型水利等基建项目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