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毕业后不甘于平凡与安稳,不畏市场艰险披荆斩棘,永远心怀梦想充满。他们把创意融入现实,把概念化作可能。面对困难他们从容笑过,遇到起伏他们波澜不惊。他们是成功的“创业者”,他们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领军人。
见胡陆军,没有想象中难。作为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没有大多数“老总们”的架子。听说是母校的采访,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
见胡陆军,又比想象中难。到了约定时间,还被工作缠得脱不开身的他,只得让工作人员带记者先在公司开发的楼盘里转转,算是熟悉背景。他对“采访”二字敬而远之,一再强调“我把你们当作师弟师妹,咱们聊聊天就好”。
胡陆军是党史专业87级的学生。四年间,他循规蹈矩地学习,尽可能多地从各类书里汲取营养。本科毕业后的第二年,“下海”成了这个国家的“年度热词”。面对如此热潮,拥有稳定工作的胡陆军也坐不住了。思来想去,他决定跳出象牙塔,真正将自己放到市场中去搏击一回。
当时,基于有利的市场与政策,全国掀起了一片房地产开发热潮。胡陆军找到几个同样跃跃欲试的校友,凑齐20万元,在1994年初注册成立了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嘉’就是‘好’,‘源’就是‘源头’。之所以给公司起名‘嘉源’,一是谐音‘家园’,二是希望公司能有一个好的开端。”
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并没有像其他房地产公司那样,急于找项目、造房子,而是选择靠编书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和第一份“经验值”。书的主题被定为“房地产市场年鉴”。“那时候,信息渠道比较传统,我们与出版社合作,将全国各地在售项目的相关数据全部收集起来进行汇编。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房地产供需关系‘大数据’。完成以后就发售给全国开发商”,胡陆军说。凭借着嘉源的第一本书《1995房地产年鉴》,胡陆军和伙伴们不仅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还额外盈余二三十万元。
12年后再和记者聊起当时的这个选择,胡陆军会笑着说是遵循了“爱编书”的传统。可实际上,他们当时的考虑远没有这么“随机”。“编书有很多作用:第一,能给我们带来一笔利润,为以后的业务开展打下物质基础;第二,可以增进我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不会一头乱撞;第三,借助这个项目在部门树立一定的正面形象;第四,在行业内、在同行眼中也树立正面形象。”当年预设的种种目的显然已达成。
1995年,嘉源的主营业务开始向房地产销售代理转移。或许是的学历让人眼前一亮,又或许是想出来的点子的确非常新颖,胡陆军可以把许多在别人看来十分棘手的项目变得十分热销。
胡陆军还特别喜欢研究户型。“干一行就得琢磨一行。对建筑、住宅来说,户型是最重要的。从第一个项目开始到现在,我经常把设计图上的户型改得面目全非,最后都卖得比较好。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前期编书让我对全国在售项目的户型都了然于心,另一方面可能是经验让我对客户的需求也比较了解。”无意中的积累,在实战中体现出价值。1996年后,嘉源的发展逐渐快车道,回归房地产主营业务,让公司利润额从几十万一下增长到几千万。
2000年后,胡陆军和几个创业伙伴发生意见分歧,最终分道扬镳。他找到彼时正在做房地产销售代理的黄曙明:“要不,咱俩一起干?”
嘉源现任执行副总裁黄曙明也是党史系的学生,比胡陆军低一届,两人高中时就是好哥们。高考结束后,胡陆军去了,黄曙明却因为身体欠佳影响了考试发挥,最终被湖南理工大学录取。开学一段时间后,胡陆军对他说:“这个学校不错,你也考吧。”于是黄曙明毅然返回高中,埋头备考,一年后终于成为了胡陆军的师弟,两人的生命轨迹就这样在校园里再次相交。
1992年黄曙明毕业时,胡陆军正琢磨着要投身商海,他的一句“房地产还不错,要不你也试试”,多多少少影响了黄曙明的创业选择。而当嘉源出现“创始人危机”的时候,黄曙明带着资金加入,成为了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自此,这对好兄弟之间又多了一个身份标签:搭档——胡陆军主管全局,以公司内部管理为主,黄曙明分管对外事务。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进行角色轮换,因为这样能“让视野更开阔”,也有利于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从黄曙明加入嘉源的那一天起,这对从高中起就融入彼此生活的好哥们共同引领和了嘉源的进一步发展。
胡陆军认为大学校园的学习是给每个人打下一个文化和性格的底子。“高考让你拿到进入大学的门票,而大学是你进入社会之前的中间地带,至于能不能在这里拿到走进社会的门票,关键就看你在接下来的这四年里学些什么、怎么学,给自己打下怎样的底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从专业知识、智力水平还有情感、性格方面全面培养自己。否则,踏入社会会感到一片茫然。”
谈到具体的培养方式,胡陆军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知识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多看点中国传统哲学著作,它们可以教你怎么。第二,要养成好的心态。这有利于让你摆正自己的、正确地面对委屈、友好地与社会相处,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无限的财富。最后,就是要多交朋友。要有一些能够聊天的朋友,并接触一些社会上的、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
从辞职下海到现在,胡陆军坦言,自己最大的感触是、做事时心态一定要好。他跃跃欲试、想要创业的师弟师妹们,“第一,多学点知识,这样选择余地会大一些;第二,在选择的时候要不拘小节、不拘细流,一点一滴地积累。那些没有创业冲动,也不下来的人,是不适合创业的”。
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是学校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号召,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学校“十三五”规划和高等教育综合方案设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组织。学院于2015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由校党委靳诺、校长刘伟担任顾问,现任院长为副校长用。
创业学院依托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创新、创意和创业’三个‘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着力构建涵盖四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体系,重点突出“普及、融入、互联、和协同”五大特点,以达成培养创新、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扶持创业项目以及创造创新创业机会等五个建设目标。同时,创业学院还积极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业教育生态圈,并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步伐,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力争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