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青岛名家专栏:柳已青:浮山所 青岛来时2015-3-26

※发布时间:2015-3-26 21:44: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浮山,浮山所,浮山湾,浮山后,浮山所1388文化街山海之间,一个城市在历史和地理的二维空间,不停地发展。

  横亘青岛市区的浮山,峻峭秀拔,九峰并列,在云烟之中,浮山九点,守望着浮山湾的浪起浪涌。这座山是青岛的自然景观,更是青岛的人文根基。它横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青岛的来时。位于中的浮山所公交车站(将来开通的地铁3号线亦设有浮山所站),可谓青岛的黄金地段,城市的繁华之所。每天人潮涌动,都市白领换乘,上班下班,购物娱乐,来去匆匆的人们,在此候车,大概不会想到,浮山所这个名字的由来。一个地名,就是埋藏在历史之中的化石,携带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密码。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云烟,时间定格在明朝洪武年间。1388年,为了防止倭寇从海上,朝廷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今即墨市东20公里处设鳌山卫,下辖雄崖、浮山两个千户所。明代的卫所制,一卫有军队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千户所设有1120人。在黄海之滨设立的浮山备御千户所,渐渐地演变成今天的浮山所。浮山备御千户所一直是海防的军事机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军事机构逐渐成为军屯,战时征调,平时农耕。从清朝开始,演变成浮山所村。

  明代浮山所是重要的海防军事机构,需要城防。于是,花费了14年的时间,修建了一座城池。浮山所城所在的,即今天的江西、中、山东、南京合拢区域。城中有十字大街,即今天的徐州和闽江部分段。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浮山所旧城之前,十字大街的格局仍十分清晰。

  浮山所城修建之时,没有南城门,因为南城墙外,就是大海了。当时人们隔着城墙,能在海中钓鱼。在南城门,修筑了南阁庙,南阁庙北两侧各种一株银杏树,一棵在清代病死,一株根深叶茂至今日。初冬的一天,我曾到这里寻访。那天,天空蔚蓝透明,这棵携带青岛历史基因的银杏树,古朴苍劲,枝头是灿烂的金,落下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如同一柄柄精致的小扇子。这个古老的银杏树,可谓青岛历史的者。很长一段时间,是航海、航空的参照物。几百年沧海桑田,当初浮山所城墙的最南端,早已不是大海。如今,人们穿行在车水马龙的中,可否意识到几百年前,这是大海波涛激荡的地方。

  浮山所城,这座看不见的城池湮灭在时光的深处。而浮山所村的村民,生生不息,在此繁衍。他们以耕种为生,农闲时节,下海打渔。浮山湾畔,当年的小渔船,如今换成了成为青岛城市符号的帆船。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浮山所大队成为青岛市的蔬菜。在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声中,浮山所注定成为青岛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92年,青岛市作出东迁决定,浮山所从一个寂静的村庄,变成青岛市的中心地段。如今,游客在五四广场游览,也许想不到二十多年前,这里是浮山所村的菜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低矮的村庄迅速消失,成为青岛城市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市政、金融、大型超市云集浮山所,不见旧事模样,唯有那种高大的银杏树,仍然是一种参照物,每年深秋,独自金黄,无声地述说着巨大的变迁。

  浮山所村消逝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在巨变中延续下来。比如,浮山所大集。据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浮山所集市,为本区东南滨海一带各村庄惟一市场,每逢农历四、九为期,每会莅场人数,盛时可四五千人,平时二千人上下,尤以浮山所、湛山一带居民及各渔户居其多数。”2004年5月12日,浮山所大集“退进室”,被重新冠名为“新贵都集贸市场”,依然延续农历四、九赶集的风俗。

  浮山所从历史源头沿袭下来,银杏树伫立在时间长河之畔,代代相传赶浮山所大集,这一切,都是青岛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青岛变迁的缩影。

  搜狐青岛名家专栏柳已青:浮山所,青岛来时

  搜狐青岛名家专栏首页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